近日中广核宣布国内最大熔盐槽式集热器原型机完成试制,已在刚刚建成的全球最大槽式集热器太阳法向辐射跟踪平台上组装,目前正在开展联合调试。
这是我国光热发电技术快速进步的又一成果。业内人士指出,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的双重功能,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有效支撑。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光热发电加速“升温”,有望迎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不过,当前还需整个产业链发力,进一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降低光热发电成本,解决经济性问题。
中国广核(003816)集团近日在光热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广核在光热领域已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600家企业共同发展。中广核正在青海、吉林、西藏等地推动一批光热一体化项目建设,另外还在甘肃、新疆等地区开发布局新的光热项目。
中广核与600家企业共建光热产业链
“光热发电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的双重功能,是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手段,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有效支撑。在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光热产业的崛起,不仅关乎能源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更关乎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与释放。”中国广核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亦伦说。
中广核已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开口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系统,该集热器系统原型机已于2024年1月完成试制,于4月15日在刚刚建成的槽式集热器太阳法向辐射跟踪平台完成组装,目前正在开展联合调试。其集热器开口为8.6米,集热温度550摄氏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使用熔盐介质的槽式集热器,彻底突破了槽式集热器需国外授权使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传统集热器支架用钢量大、成本高昂的问题,后续将通过型号研发,牵引国内产业链快速发展。
“槽式太阳能发电集热器球形接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维护性能等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具备在槽式太阳能光热电站批量化应用条件,可完全实现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造价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50%。”中广核德令哈项目总经理刘一丁表示,以5万千瓦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为例,安装4000台国产化球形接头,可节省成本1000万元。
为推动我国光热发电技术产业化发展,国家能源局2016年启动首批20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装机规模总量达134.9万千瓦,开启了我国光热发电的商业化进程。“中广核德令哈项目是国家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并网发电的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我国也由此成为全球第八个拥有大规模光热技术的国家。”中广核德令哈项目党支部书记杨涛表示,中广核德令哈项目2018年投产以来,累计发电4.3亿千瓦时。
政策助推光热发电规模化
光热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热功转换发电的过程。相比传统发电,光热发电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储能。光热发电站就像一个“充电宝”,光线充足时能充电,光线不足时也能放电。白天利用太阳光加热熔盐等介质吸收热能发电,同时储存多余的热能,等到夜晚、阴雨天等光线不足的时候,存储的热能可以继续支持电站发电,从而达到24小时不间断供电。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中,光热发电也具有连续、稳定输出的优点,是未来解决新能源并网消纳的一大优势,也让我国在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时多了一种调配手段。
《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2023》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兆瓦级规模以上光热发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588兆瓦,在全球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中占比7.8%;其中,并网太阳能热发电机组容量570兆瓦,包括11座太阳能热电站。根据聚光形式的不同,在我国并网光热电站中,熔盐塔式占比64.9%,导热油槽式占比26.3%,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占比8.8%。
2023年,随着运行经验的积累和运行水平的逐步提高,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的运行性能不断提高,逐步进入稳定发电期,发电量大幅提升。随着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作为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的配套选择之一,光热发电项目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在建和拟建(列入政府名单)光热发电项目约43个,总装机容量480万千瓦,预计最晚将于2025年完成建设。
2023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积极开展光热规模化发展研究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
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光热发电装机量到2030年将达到29吉瓦、到2040年将达到88吉瓦、到2050年将达到118吉瓦;未来中国光热发电市场的规模将超万亿元。
信息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琪琪
审核: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