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南侧的海岸线旁,53台机组正“迎风起舞”,海风为这里“刮来”生态和经济效益——随着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1场址一期项目并网发电,每年可替代标煤约4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7.4万吨,目前累计发电量超过7亿千瓦时。
眼下,更加清洁、更为绿色、更有前景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威海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加快打造新能源发展新高地。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到513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62.7%。
作为集齐“核风光储”新能源类型的地级市,去年,威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第八大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今年初,“大抓经济20条”明确提出,突破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工程等33个新能源项目建设,计划年内完成落地60%以上。
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威海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从市级层面统筹产业布局,威海分区域规划海上风电、核电、多元储能等新能源板块,以错位发展实现资源开发和产业培育的一体布局。
就在U1场址一期项目附近,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1场址二期项目已开始建设。与一期相比,二期项目在筹备过程中攻克了66千伏插拔式电缆终端、风机叶片前缘保护膜等多个技术难关,科技含量更高,发展动能更足。
从“末端”发电到“前端”制造,威海坚持链条式、集群化发展理念,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引进明阳智能、远景能源、中车同力等风电装备制造业项目36个,初步形成涵盖主机、海缆、单桩、塔筒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
乘“风”起势的同时,核能产业也快速发展。自去年入选全省未来产业集群以来,威海已规划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前沿核电技术创新基地、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三大基地,积极推进核电产业做大做强。
在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工程现场,直径300多米的1号机组核岛建设如火如荼。整个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工程共规划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80万千瓦。该项目是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也是继去年底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在威海投入商业运营后的又一个“重量级”项目。
以核电站投入运行为节点,威海围绕配套产品需求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核电项目、核电装备、核能利用实现高效联动。“目前,国和示范电站、华能石岛湾核电2家企业成为省核电产业链‘链主’企业,克莱特菲尔风机等本地企业也取得核级资质。”威海市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介绍。
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新能源产业链条快速发展,威海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将全市资源优先向新能源大项目倾斜,高效保障项目建设。日前,威海“全链条保障核电重大项目突破发展”入选全国30个典型经验做法,成为全省唯一受到全国通报表扬的营商环境优化案例。
以“链式招引”释放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威海已将新能源产业列入《威海市主导产业招商图谱》六大招商方向之一,根据新能源市场行业规模、产业链结构、链上企业数据梳理目标企业,持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计划到今年底,年内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集群收入突破200亿元。”威海市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说。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