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 2024年5月30日 07版)
第十届今日水电论坛与会专家呼吁引导小水电科学发展
转型时刻 愈显担当
2023年是全球能源革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达成“阿联酋共识”,明确提出各国要“在能源系统中转型摆脱化石燃料”。自此,人类真正开启了摆脱化石燃料的能源转型之路。
就像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碾压式的替代一样,零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也是不可阻挡的。在这场不可逆转的变革中,小水电凭借其绿色、可再生的特点,以及实施多能互补与储能改造后可获得的调节电网、消纳新能源的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政府和国际机构的重视。
联合国工发组织高级技术顾问刘恒表示:“政策和技术创新正在扩大小水电在气候适应方面的潜力。”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是非洲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谈及东南非共同市场水电开发,东南非地区能源监管协会首席执行官埃尔纳斯说:“农村地区微型、小小型和小型水电开发具有巨大潜力,有望支撑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浪潮中,小水电要突破、要超越,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日前,围绕全球小水电发展的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第十届今日水电论坛的与会专家,探寻小水电改革发展的新动向。
去化石能源进程中,小水电作用几何?
在全球能源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必然选择。
然而,伴随可再生能源而来的,还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垃圾电”。风电、光伏要“靠天吃饭”,其无规律的波动挑战着电网的安全,同时,如果发出的电不好用、多发的电留不住,可再生能源发的电很容易被浪费掉。
“解决‘垃圾电’问题,储能是关键。其中,抽水蓄能是目前最成熟、最经济、最具大规模开发价值的储能形式。”中国电建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春生说,当前,抽水蓄能在储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电源转型路径整体呈现出清洁化发展的态势,抽蓄装机正稳步提升。
纵观全球,从各国保障电力经验来看,欧美国家建设了大量以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为主体的灵活、高效、清洁的调节电源,大多数发达国家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均超过10%。
再看中国,中国的油气资源禀赋相对匮乏,燃气调峰电站发展不足,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占比仅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抽水蓄能是支撑中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要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与能源体系的深刻变革,这是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同时,逐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稳定性,是新型电力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说。
在中国,小水电与风电、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首次将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纳入其中,为支持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提供了政策依据。
“小型水电站的更新改造将为小水电深度参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推进农村能源革命,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小水电联合会总干事、国际小水电中心主任徐锦才说。
小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否不可调和?
小水电作为技术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也为提高我国用电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上有关小水电的争议也较多。
提到小水电,很多人的固有印象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但大部分小水电通过实施绿色改造与现代化提升,已经可以成为生态环境的修复者。
以中国为例,中国小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解决山区农村用电问题、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确实带来了诸如影响河流连通性、破坏河段生态环境等问题。
近年来,中国水利部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制定有关标准,指导地方出台激励政策,有效推动了小水电的绿色发展,有力证明了小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实践上是不矛盾的。
在湖北省兴山县,曾经拆除机组、厂房废弃、杂草丛生的朝天吼小水电站,通过持续改造、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电站,不仅保障了防洪安全,还保留下游生态激流,成功实现“听得见水声,看得到水面,观得到水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小水电像朝天吼电站一样,走出了一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共赢”之路。
谈及中国小水电绿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邢援越副司长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成效和经验。
——优化布局,推进小水电分类整改。水利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水电分类整改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黄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截至2023年年底,已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黄河流域和其他区域正在有序推进。修复减脱水河段10万多公里,河流连通性、水资源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全面落实生态流量,修复河流生态。2018年以来,水利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印发系列生态流量监管文件。截至目前,全国24个省份全部建成省级平台,4.1万座小水电站基本达到“应泄尽泄”“应测尽测”。
——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创建。2009年起,水利部参考国外绿色水电建设经验,构建了绿色水电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发布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成功创建1067座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2023年在线抽查23个省份1580多座电站,90%以上的电站生态泄放达标,其余电站积极进行整改。
——实施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2011—2020年,水利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共计解决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525座老旧电站改造,巩固和新增装机450万千瓦,治理修复3000多公里减脱水河段,电站安全性和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总结增效扩容经验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水利部引导各地实施小水电智能化改造、集约化控制、物业化管理,促进小水电行业绿色发展全面转型。近几年,江西武宁、湖南炎陵、广西崇左、浙江金华、福建南平、四川绵阳等地对小水电站群进行智能化改造先行先试。截至目前,全国完成了4000个电站智能化改造,建成了200个集控中心。
——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开展大坝安全提升专项行动。全国4.1万余座小水电站逐站落实“三个责任人”。2023年启动小水电站大坝安全提升专项行动,全国7800多座小水电站完成大坝安全鉴定,4200多座小水电站完成了大坝安全评估。建立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全国累计创建5264座安全生产标准化电站。
如何用好国际小水电标准体系的“中国分量”?
2016年7月9日,联合国时任秘书长潘基文在访问国际小水电中心时表示:“国际小水电中心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展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
以促进全球小水电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水利相关技术标准制修订方面积累的深厚经验为支撑,国际小水电中心不断扩大中国小水电的国际影响,为深化南南合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填补国际标准空白。国际小水电中心牵头制定的全球首部系统完整的小水电行业国际标准《小水电技术导则》、IWA33系列标准等,填补了小水电国际标准方面的空缺,为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小水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对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搭建小水电国际交流重要平台。202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通过了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小水电技术委员会的提案,中国承担秘书处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小水电技术委员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小水电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可有效促进各成员国及联络组织间的国际合作交流,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小水电标准国际化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多方共赢。小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仍然是解决能源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选择。2019年中国水利部、国家标准委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协同推进小水电国际标准的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三方正积极推动签订基于小水电标准国际化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探索小水电生态价值转化,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国际小水电标准体系的“中国分量”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中国的帮助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很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发展小水电,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形成多能互补来减轻贫困并普及供电。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能源产业诸多标准专利,往往由先行者制定。近年,中国水利部、国家标准委与联合国工发组织新签署“基于小水电国际标准协同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此为契机,中国强化南南与三方合作,以小水电为重点,开展水资源利用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合作,促进水利“中国标准”“中国方案”走出去。
“双碳”倒计时,固然紧迫,但越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时刻,越要科学地认知、理性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小水电发展。
从改善能源结构到助力应对气候变化,从保护生态环境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浪潮中的小水电未来,值得期待!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2024年5月30日